close

undefined

(  圖源 : https://5b0988e595225.cdn.sohucs.com/images/20190810/cdeaefc016aa40d8b0748017d3cc585d.jpeg )

-

(本篇將以心理學觀點解釋部分電影內容,算是筆記,如有錯誤歡迎留言更正!!!)

-
劇情簡介:

《當幸福來敲門》是部相當勵志、激動人心的電影,改編自真人實事。電影主角克里斯一家經濟拮据,他們將所有資產投在販售醫療器材上,原以為能夠藉此致富,但銷售狀況遠不如預期。某次販售器材架上電視報導的關係,使原本就具數學天賦的他想應徵股票經紀人,而後上司因看到他的魔方技術及機智應答便讓他成為實習生,後來甚至還成了正式員工。然而,在這些之前與之後,其實他遭遇許多挫折,例如:妻子受不了拮据狀況而選擇離開、面臨破產等等。雖如此,他依然正向地面對工作與孩子,最後終於成功,成立自己的證券經紀公司並成為富翁,抓住了屬於他自己的幸福。

-

榮格「自我實現 (Self-Actualization)」

運用心理學家榮格(Carl Gustav Jung)的觀點與理論,所謂「自我實現的傾向 (Tendency toward Self-Actualization)」是人的基本傾向 —— 為尋求自我的充分發展,並實現內在潛能、成為最好的自己。電影中,男主克里斯即是持續進行「自我實現」的歷程。此外,他也一直在展現「自我的一致性」,而要說明自我的一致性,就得先從「自我」談起。


自我 (Self)

所謂「自我 (Self)」也為「自我概念 (Self-Concept)」,是人格結構之核心,也是個人意識中對自己的概念,分為「真實我 (Real / Actual Self, or Self Image) 」(個人對自己的主觀感受、經驗),以及「理想我 (Ideal Self)」(自己希望成為的模樣)。當「真實我」與「理想我」的認知愈接近時,即會感到快樂、滿足、幸福及找到自我價值(Self-Worth),也就可說是達成「自我一致性 (Self-Congruence / Self-Consistency)」;反之,則會產生自我與現實經驗的不一致、不協調 (Incongruence),進而感到焦慮、緊張,甚至是產生心理上的問題。

電影中,克里斯的「真實我」覺得自己該成功、是有意義的,「理想我」則希望成為有成就、有工作、能保護他人的人,因此當他找到工作得以有薪水時,便達成了真實與理想我與現實經驗的一致性。


史金納「增強理論 (Reinforcement Theory)」& 賽里格曼「解釋風格」

運用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史金納(B. F. Skinner)的理論觀點,來看克里斯達成一致性後於當中所獲得的成就與快樂感,便是「正增強 (Positive Reinforcement)」(簡單來說就是在行為後予以、獲得行為者喜愛的獎勵,以提升該行為再次發生的機率)—— 在工作上獲得的正向能量,刺激他更為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表現,產生正向循環,甚至最後還開創自己的成功(例:創公司)。此外,以賽里格曼(Martin E. P. Seligman)的「解釋風格 (Explanatory Styles)」(指個體在面對事件時,會有偏向樂觀或悲觀的解釋方式)概念來說明,克里斯的樂觀態度有效地增進正向心理,而這些心態也確實預防了「習得性無助 (Learned Helplessness)」。誠如他認為失敗只是暫時的,並相信自己能成功,因此遭遇了挫折不但沒有退縮,反而是一再努力嘗試,最後也在招攬客戶與開創事業取得佳績,達成自我之成就。

arrow
arrow

    Liu L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